首页 > 北疆文化 > 正文

文物会说话?|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 对东方饮食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

我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旁侧的墓地被发现的,我身材修长,以红、白两色对比绘制出卷云状纹,呈三锥状足,用我做饭是一种享受,我对东方饮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的自述

文物详解

彩绘陶鬲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旁侧的墓地,它造型修长,泥质灰陶,表面磨光,以红、白两色对比绘制出卷云状纹,卷沿、筒腹,下附三锥状足。

大甸子遗址所属墓地是目前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处墓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本身属于当时活动于辽西地区的一个方国,而大甸子遗址则极有可能是这个方国的中心所在。

陶鬲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及其边缘地带,传布到了长城沿线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在东南沿海及华中的部分地区也发现有它的踪迹。

陶鬲最早出现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到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晚期基本消失。它占据了古代中国的炊器史二千年。夏商周时期,贵族墓葬和窖藏内还出现大量青铜鬲作为礼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表面装饰有繁杂的饕餮纹、兽面纹、卷云纹、夔龙纹等。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鬲的形制尤其特异,在西方似乎从没有发现过与它类似的器物。所以它似乎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别产物,同时,在中国的古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遍而长久,所以竟可目为中华古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由鬲衍生而出的甗,其上蒸下煮的结构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的蒸煮方式。直到战国晚期出现了高于地面的灶台,鬲才消失了。所以说鬲可作为中国饮食业的标示,以它的形态和功能为母体,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炊具,如甑、甗、釜、鬶等,奠定了以煮、炖、蒸为中国特有的烹饪方式,乃至对整个东方饮食文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监制:张敏

文案/制作:闫鹏宇

资料来源:草原全媒客户端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文明内蒙古

[责任编辑:孙丽荣]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